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

24堂課之3─舞台語言訓練1 2012/04/25

        日常生活中,人們時常聽廣播、看電視,我相信「櫻桃小丸子」應該陪伴許多人長大,現在應該也有許多人很喜歡看「我們這一家」,卡通裡的角色,除了動畫的技術,加上配音員詮釋角色的聲音,使每個角色各自擁有獨特的個性及特質,活靈活現呼應著現實生活,使觀者有所共鳴。
      「聽、說、讀、寫」是人們的語言溝通能力,小時候曾有印象聽過童話故事的錄音帶,或是聽過爸媽說床前故事,「說故事」人人都會說,但說「好」故事,使聽者可以在腦中建構畫面,隨著故事情節高低起伏,令人印象深刻,或喜或悲。在劇場中,戲劇也是如此,演員的第一個動作為讀劇本,從中瞭解故事內容,解析、詮釋角色,我曾經參加2011第一屆新竹國際讀劇節,演員在舞台上坐著讀劇本,沒有任何舞台背景或道具,加上一些音效,聽著演員有聲有色地「讀劇」,腦中建構出自己想像的畫面、角色的特質,隨著角色情緒轉折,情節起伏,故事說得很棒、很精彩。也讓我們親自體驗,如何「說」?如何「說故事」?如何「讀劇」?
       「臺南小劇場學校」第三堂課「舞台語言訓練1」,由現任劇場演員兼表演老師的邱書峰老師引導學員進入課程,老師請學員跟著做暖身,暖身完畢後,開始「發聲練習」,請學員們躺在地板上,雙手放在肚臍下方發聲,雙手隨著發聲搖晃,想像是肚臍下方發出聲音,感受其震動;接著將雙手放在肚臍上方搖擺、發聲,一樣去想像是肚臍上方發出聲音,雙手去感受其震動;又接著是胸口,然後是喉嚨,由於喉嚨比較脆弱,因此用兩隻手指背放在喉嚨上搖晃,想像從這地方發聲;繼續往上至臉頰,雙手搓揉臉頰發聲,想像是臉頰處發出聲音;再往上至鼻翼,兩指頭輕按鼻翼發聲,感受是從鼻翼發出聲音,甚至到後腦。做完一遍,老師請學員們站起來,再重複從肚臍下方到後腦做一遍。
        接續,老師請學員們用舌頭在嘴裡沿著嘴唇內側繞十圈,再反方向繞十圈,然後讓嘴唇微微合起,吐氣震動上下嘴唇放鬆。老師講解平常人說話大部份都運用喉嚨、胸腔發聲,所以做 「發聲練習」時,雙手放在胸口以上部位,比較能感受其震動,尤其是喉嚨。再者,劇場界過往幾乎不用麥克風,但現代不論小劇場或大劇場都會戴上麥克風,老師認為劇場的魔力使觀眾產生真實感,貼近生活,但戴上麥克風感覺很奇怪。從我接觸劇場界或觀賞戲劇,就已有認知演員會戴上麥克風演戲,從未想過,若演員不戴上麥克風演戲,以自己的聲音真實演出會帶來何種感受?
        老師請學員們想像自己的身體是音響,站著彎下腰,手垂到地板上,雙腳小碎步,發聲想像將自己的聲音傳到地板上產生震動。然後,請學員圍成一個圓,從其中一個學員開始發出一個聲音,比如「啊」、「嗚」等,另一學員接住聲音,再發出相同聲音傳遞下去,傳遞過程中,聲音需有連續性。
        結束後,老師請學員坐下來,開始進入「口齒練習」,老師講解早期的廣播員非常注重標準國語,至今講求各自有特色風格,漸漸地,大家說話就不在意說得標不標準,老師舉例說明,他曾經去中國大陸,有一次問路,當地人說:「聽不懂」…但當地人突然意識到是哪裡,還糾正老師這地名不是這樣念。
        老師講述平常人說話比較不會注意到國字注音的第三聲(ˇ),在劇場中,雖然演員對劇本可能練得很熟練,但台下觀眾是第一次觀賞,所以演戲還是需講究口齒清晰,平日可以都念報紙做為練習。老師帶著學員練習講義上的口齒練習,在練習到繞口令部分時,自己也嘗試說說看,發覺好難,舉例來說,一般人應該曾聽過「吃葡萄吐葡萄皮兒,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,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」練習結束後,老師出了功課,請學員熟背兩則繞口令,下次上課時呈現。
        最後,老師請學員們靠著左右窗邊站成兩排,從一個學員開始,大聲問對面的學員問題,比如說「你喜歡吃日本料理嗎?」另一個學員回答後,再問接下來的對面學員問題,輪了一輪後,老師請學員的音量減半問問題,再一輪後,請學員的音量變成氣音問問題。經過一堂課的「呼吸、發聲、口齒練習」,老師請學員玩個小遊戲放鬆,請學員們躺下排成緊連一列,從第一個學員開始從其他學員身上滾過去,滾過去後再躺好,再接著下一位學員,直到最後一位學員從大家身上滾過去。老師說明接下來課程會帶兩三個劇本過來,請大家選劇本,讓學員們體驗讀劇過程,到最後的小呈現。
        下課了嗎?團長請大家再站成兩排,延續聲音互傳遊戲,接著請學員在教室中游走,聽指令將聲音傳給下一個人,最後團長下達一個指令,聲音是計時引爆器,學員們需把聲音一直傳遞下去,最後一個人引爆會有小懲罰,是誰呢?噓,保密!團長請最後一個學員站在中間,其他學員圍繞在旁邊,請受罰的學員說一句台詞「我要吃日本料理」,其他學員下情境指令,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最後一個指令「中槍臨死前的掙扎」,被懲罰的學員演得很棒,值得鼓勵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